每个上学日早上8点20分,天行的气象站旁,总会出现几个小小的身影。他们手里拿着记录本和笔,蹲在百叶箱前读取温度,仰头观察风向标,仔细测量雨量计里的水位。哪怕细雨绵绵,寒风刺骨,这个“晨间仪式”也从未中断。
这个动人的场景,正是天行小学部气象教育的一个缩影。
而学校在这方面的努力,也在近日获得了国家级的高度认可:南昌天行创世纪学校荣获“全国气象教育特色学校”称号,杨芳校长获评“全国校园气象科普优秀校长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就在上个月,五(3)班周煜宸同学刚在2025年第二届“中国天气”小小天气预报员大赛中夺得全国小学组气象发明一等奖。接连获得的国家级荣誉,成为天行气象科普教育突出成果的最佳证明。
01
气象站的诞生从学生的一句提问开始
而这一切,最初只是起源于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发问。
在2023年第三届科学嘉年华活动中,三年级的学生在郭春华老师的指导下,动手搭建了小型的模拟气象站。活动结束后,一位三(2)班的敲开杨芳校长办公室的门:“校长妈妈,要是我们有一套真的气象站就好了。”
这句话,杨校听进去了。她一次次奔走沟通协调,在南昌市气象局的支持下,八个月后,一座专业的、真正的校园气象站终于在这所4A级景区山水校园中立了起来。
02
不止于“读数据”更是跨学科融合
气象站建起来,只是第一步。
小学部迅速组建起以三年级学生为主体的“小小气象观测员”团队,排好轮值表、明确记录规范。三年来,已有40余名孩子接过观测接力棒。每天上午8:20、下午4:00左右,你总能看到他们准时出现在那儿。
读数偶尔也会出错,但孩子们始终坚持“真实记录、规范操作”,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,他们学会了尊重事实、严谨观察、耐心比对。几个春夏秋冬的轮转,磨砺出的不仅是数据,更是不怕困难、持之以恒的科学品格。
小学部并未止步于“观测本身”,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能力,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气象延伸活动:
孩子们用废弃材料制作“四季环保服装”,把气象与美术、环保相连;
学生制作的四季环保服装
他们研究“南昌冬季降雨偏少原因”,写出小论文,把气象与数据分析、社会议题相融;他们还设计“雨水回收系统”,提出节水建筑方案,让气象知识与工程思维碰撞;
周同学设计的新型节水建筑
学校还邀请气象专家进校园,亲眼见证“人工降雨车”作业,感受科技的力量……
开展气象专家进校园、参观人影车等活动
就这样,气象不再只是“天气预报”,而是成了串联起科学、美术、工程、社会责任感的纽带。
03
从气象站到领奖台一场静悄悄的教育生长
随着气象教育体系逐渐成熟、课程不断深化,学校的努力开始被更多人看见,一项项荣誉也悄然来临。
2024年1月,学校气象小组获第八届全国校园气象展评三等奖;2024年11月,学校被授予“江西省自然教育学校”;2023年8月,杨芳校长在全国气象科普论坛作经验分享;同月,2025年3月,郭春华老师在南昌市校园气象站辅导员培训班上作经验分享……
气象小组获第八届全国校园气象展评三等奖
天行入选第四批“江西省自然教育学校(基地)”
郭老师在南昌市校园气象站辅导员培训班上作经验分享
比奖状更珍贵的,是那些看不见的“生长”——是孩子眼中闪烁的好奇,是他们笔下记录的数据,是他们口中大胆的提问,更是他们心中种下的科学精神。
“如果没有孩子当初那句勇敢的提问,就没有今天的一切。”杨校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
这背后,是天行的价值观:真正把孩子当作主人,以学生为中心,认真对待每一个声音。
天行的气象教育,从来不只是“教天气”,更是关于好奇、勇气与实践的教育——它告诉孩子:你的好奇很重要,你的想法值得被实现。
也许很多年后,这些孩子早已不记得某次考试的分数,但他们一定会记得:
那个冷得呵白气的早晨,他们亲手写下-5℃的数字;
那场春雨后,他们蹲在一起测出了3毫米的降水;
那一次他们发现——风,真的有方向;科学,真的有温度。
而这一切,都始于天行愿意俯下身,认真听见一个孩子的声音。
版权所有:天行创世纪学校 邮箱号:teensen.admission@txyzedu.com 技术支持:
赣公网安备36010502000078号 网站备案:赣ICP备20009220号-1